打破利率合同前必看:新西兰贷款顾问为你详解提前打破固定利率的利弊。
Posted by: Connie 小宇
利率下降了,我该打破固定吗?提前打破到底值不值得?
概述
最近,很多朋友来咨询我:“我的贷款利息固定得太高了,现在利息这么低,还可能继续降,我是不是应该打破合同换更低的利率?”也有朋友在选择利息时,看到长期固定利率相对便宜,想着先固定长期利息,之后利率再降时打破合同,这样是不是更省钱?
这些想法看似不错,但背后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——break fee,也就是提前打破合同的费用。今天,我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break fee 是怎么回事,怎么计算,以及是否值得打破合同。
声明:接下来的内容只是作为一般情况使用。没有考虑到您个人的特定财务状况或目标,因此不构成个性化的财务建议。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应向您的贷款顾问寻求建议。
什么是 break fee?
简单来说,当您和银行签订固定利率合同时,银行也会向他人或机构借入资金,并承诺按固定利率支付利息。如果您在合同期内提前打破合同,银行会面临损失,因为他们必须继续支付之前约定的高利息,而您改成了更低的利率。为了弥补这种损失,银行会收取 break fee。要注意,break fee 并不是银行想额外赚您的钱,它只是为了弥补损失,并没有额外的利润空间,通常也不会被免除。
Break fee 是如何计算的?
Break fee 的计算涉及一个比较复杂的公式,但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理解:
- 贷款金额:贷款金额越大,break fee 可能越高。
- 当时和现在的利率成本差异:您固定利率时银行的成本和打破时银行的成本差距越大,break fee 也会越高。
- 剩余固定期限:合同到期的时间越长,break fee 通常会更高。打破合同的时间越接近到期,费用相对较低。
举个例子,如果您还有一年的合同没到期,并且银行的利率成本下调了很多,break fee 很可能会是几千纽币。
能自己计算 break fee 吗?
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联系您的银行,他们可以通过电话告知您具体的 break fee。另外,您还可以去一个叫 interest.co.nz 的网站,它提供 break cost 计算器,虽然不是特别精准,但可以作为参考。
值得打破合同吗?
很多朋友认为:“我现在打破利率合同,换一个更低的利息,肯定能省不少钱。”但实际上,大多数情况下 break fee 和您能省下来的利息差不多。而且,break fee 通常需要立即支付,金额可能达到几千纽币甚至更多,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太划算。
但也有例外情况:
- 提前还款的需求:如果您有一笔闲钱,想提前还掉部分贷款,虽然要支付 break fee,但之后不会再产生利息,这种情况下可能划算。
- 转到另一家银行:您可以考虑转到提供现金返还(cashback)的银行,用他们的 cashback 弥补 break fee。新银行帮你支付部分费用,您还可以享受更低的利率,减少 break fee 压力,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。
如何应对利率下调的担忧?
如果您已经决定打破合同,但担心利率还会继续下调,有一个策略:如果您认为利率会继续下降,可以早点打破合同,并选择一小段时间的浮动利率。等到利率稳定后再重新固定利率。越早打破,break fee 通常越低,因为银行的成本差距还没有拉开太大。
总结
通过今天的分享,我希望大家对 break fee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打破固定利率合同并不总是划算,计算好 break fee 并结合自身需求是做出决定的关键。如果您对 break fee 或贷款相关问题有任何疑问,欢迎随时联系我们。我们会为您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定制的方案,帮您做出最合适的选择。
如果有任何需要,请随时拨打09 930 8999或添加下方的微信二维码与我们联系,我们非常愿意解答您提出的任何问题。
声明:本文中的内容仅供一般情况之用。任何信息,意见,观点和建议,没有考虑个人的特定财务状况或目标,因此,不构成个性化的财务建议。因此,我们建议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向您的贷款顾间寻求建议。
利率下降了,我该打破固定吗?提前打破到底值不值得?
概述
最近,很多朋友来咨询我:“我的贷款利息固定得太高了,现在利息这么低,还可能继续降,我是不是应该打破合同换更低的利率?”也有朋友在选择利息时,看到长期固定利率相对便宜,想着先固定长期利息,之后利率再降时打破合同,这样是不是更省钱?
这些想法看似不错,但背后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——break fee,也就是提前打破合同的费用。今天,我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break fee 是怎么回事,怎么计算,以及是否值得打破合同。
声明:接下来的内容只是作为一般情况使用。没有考虑到您个人的特定财务状况或目标,因此不构成个性化的财务建议。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应向您的贷款顾问寻求建议。
什么是 break fee?
简单来说,当您和银行签订固定利率合同时,银行也会向他人或机构借入资金,并承诺按固定利率支付利息。如果您在合同期内提前打破合同,银行会面临损失,因为他们必须继续支付之前约定的高利息,而您改成了更低的利率。为了弥补这种损失,银行会收取 break fee。要注意,break fee 并不是银行想额外赚您的钱,它只是为了弥补损失,并没有额外的利润空间,通常也不会被免除。
Break fee 是如何计算的?
Break fee 的计算涉及一个比较复杂的公式,但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理解:
- 贷款金额:贷款金额越大,break fee 可能越高。
- 当时和现在的利率成本差异:您固定利率时银行的成本和打破时银行的成本差距越大,break fee 也会越高。
- 剩余固定期限:合同到期的时间越长,break fee 通常会更高。打破合同的时间越接近到期,费用相对较低。
举个例子,如果您还有一年的合同没到期,并且银行的利率成本下调了很多,break fee 很可能会是几千纽币。
能自己计算 break fee 吗?
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联系您的银行,他们可以通过电话告知您具体的 break fee。另外,您还可以去一个叫 interest.co.nz 的网站,它提供 break cost 计算器,虽然不是特别精准,但可以作为参考。
值得打破合同吗?
很多朋友认为:“我现在打破利率合同,换一个更低的利息,肯定能省不少钱。”但实际上,大多数情况下 break fee 和您能省下来的利息差不多。而且,break fee 通常需要立即支付,金额可能达到几千纽币甚至更多,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太划算。
但也有例外情况:
- 提前还款的需求:如果您有一笔闲钱,想提前还掉部分贷款,虽然要支付 break fee,但之后不会再产生利息,这种情况下可能划算。
- 转到另一家银行:您可以考虑转到提供现金返还(cashback)的银行,用他们的 cashback 弥补 break fee。新银行帮你支付部分费用,您还可以享受更低的利率,减少 break fee 压力,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。
如何应对利率下调的担忧?
如果您已经决定打破合同,但担心利率还会继续下调,有一个策略:如果您认为利率会继续下降,可以早点打破合同,并选择一小段时间的浮动利率。等到利率稳定后再重新固定利率。越早打破,break fee 通常越低,因为银行的成本差距还没有拉开太大。
总结
通过今天的分享,我希望大家对 break fee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打破固定利率合同并不总是划算,计算好 break fee 并结合自身需求是做出决定的关键。如果您对 break fee 或贷款相关问题有任何疑问,欢迎随时联系我们。我们会为您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定制的方案,帮您做出最合适的选择。
如果有任何需要,请随时拨打09 930 8999或添加下方的微信二维码与我们联系,我们非常愿意解答您提出的任何问题。
声明:本文中的内容仅供一般情况之用。任何信息,意见,观点和建议,没有考虑个人的特定财务状况或目标,因此,不构成个性化的财务建议。因此,我们建议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向您的贷款顾间寻求建议。
Archive
- October 2024 (1)
- July 2024 (1)
- June 2024 (1)
- April 2024 (1)
- January 2024 (1)
- December 2023 (1)
- November 2023 (3)
- October 2023 (3)
- September 2023 (3)
- August 2023 (2)
- July 2023 (4)
- June 2023 (2)
- May 2023 (5)
- April 2023 (4)
- March 2023 (2)
- February 2023 (3)
- November 2022 (4)
- October 2022 (1)
- September 2022 (2)
- August 2022 (1)
- July 2022 (4)
- June 2022 (2)
- April 2022 (1)
- March 2022 (3)
- February 2022 (1)
- December 2021 (3)
- November 2021 (3)
- October 2021 (3)
- September 2021 (3)
- August 2021 (2)
- July 2021 (2)
- June 2021 (2)
- May 2021 (3)
- April 2021 (3)
- March 2021 (3)
- February 2021 (4)
- January 2021 (3)
- December 2020 (3)
- November 2020 (4)
- October 2020 (3)
- September 2020 (2)
- August 2020 (2)
- July 2020 (5)
- June 2020 (3)
- May 2020 (3)
- April 2020 (4)
- March 2020 (4)
- February 2020 (3)
- January 2020 (3)
- December 2019 (1)
- November 2019 (4)
- October 2019 (5)
- September 2019 (4)
- August 2019 (4)
- July 2019 (5)
- June 2019 (4)
- May 2019 (5)
- April 2019 (3)
- March 2019 (5)
- February 2019 (3)
- January 2019 (1)
- November 2018 (1)
- October 2018 (1)
- January 2018 (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