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西兰自雇贷款,财报时间怎么选才能顺利通过贷款审批?
Posted by: 小宇信贷
新西兰,自雇人士想申请贷款,除了收入、信用评分等常规因素外,还有一个非常关键却容易被忽视的要素:财报准备时间点。
很多人误以为财报只和报税有关,晚点做也无所谓。但事实上,对于银行而言,财报就是你能否贷款成功的“第一关”。而这关如果没过,不但耽误时机,还可能直接被拒贷,甚至少批几十万纽币。
-
本文将为你系统解析:
- 自雇贷款常见的财报误区
- 不同银行对自雇收入的评估差异
- 如何在财报结构上做出有利于贷款的优化
- 以及:如何选对银行,提升贷款成功率
无论你是trader、company还是 trust 架构的自雇者,这篇文章都值得你收藏。
-
为什么银行不等你报税截止才看财报?
新西兰的报税截止时间是次年 3 月 31 日,但大部分银行不会等到那时候再评估你的贷款资格。
对于银行来说,财报不是为了交税,而是判断你还款能力的核心依据。因此,大多数主流银行会在每年 9 月开始要求客户提交最新一年的财务报表。
部分银行如 Westpac,时间可以宽松至 12 月,但这已属少数。你若拖到来年 3 月才出财报,很可能错过贷款窗口期,甚至影响买房计划。
建议:每年 8 月底前就应主动联系会计师,准备好正式财报,确保 9 月能满足银行要求。
-
新西兰自雇人士申请贷款时最常见的6个财报问题
1. 自己做的报税材料,能拿来申请贷款吗?
不能。银行不接受自行报税或草拟的收入申报材料。
即使你用会计软件做了非常规范的报表,只要没有会计师签字盖章,银行也通常不予认可。
正确做法是:请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格式的年度财报,可大幅提升贷款审批效率与成功率。
-
2. 财报不好看,还有可能批贷款吗?
如果你去年收入下滑或亏损,但今年在慢慢好转,主流银行确实会较为保守。但非银行贷款机构(Non-bank lenders)会更加灵活:
他们可以接受:
- GST 报表
- 企业账户流水
- 会计师出具的说明信
通过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收入状况正在改善,从而提供阶段性贷款支持。
建议做法是:先用非银行渠道过渡,等新一年的收入数据更好看,再转回主流银行争取更低利率。
-
3. 报税中用了很多折旧或扣除,银行会认为我没赚到钱吗
不会。折旧、home office、里程补贴等项目,虽然在报税时降低了账面利润,但并不影响真实现金流。
多数银行在贷款审批时,会把这类费用“加回”利润,不影响可贷款收入。
这意味着你可以既合理避税,又不损害贷款能力。
-
4. 不同的商业结构,会影响贷款方式吗?
会。你的收入如何被计算,与企业结构密切相关。
- Sole Trader(独资经营):收入即为个人收入,最简单直接
- Company(公司):银行会结合公司利润 + 申请人领取的工资/分红来评估
- Trust(信托):结构更灵活,但如果信托分配利润给非申请人,有些银行可能不认可该部分收入
建议:在做财报和利润分配前,主动与贷款顾问和会计师沟通,确保关键收入归属贷款申请人。
-
5. 必须给自己发工资吗?
如果你和伴侣是 100% 股东,公司利润通常会被算入你的个人收入,哪怕不发工资。
但若你有其他合伙人,银行就只能按股份比例计算你可得的利润。此时,发固定工资或分红是最稳妥的方式,更容易被银行接受。
-
6. 为什么同样的财报,不同银行给出的贷款额度差距很大?
这是很多客户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。相同收入、相同报表,在不同银行眼中,贷款额度可能相差几十万纽币。
原因主要包括:
- 有的银行只看最近一年,有的看两年甚至三年的平均
- 有的银行允许将折旧等加回利润,有的完全不认
- 有的按公司税率计算,有的套用高额个人边际税率
- 有的银行不采用 DTI(债务收入比)限制,有的则计算严格
因此,选对银行,比报表本身还重要。策略性地选择匹配你财报结构的银行,是提高贷款额度的关键。
-
总结:财报不只是报税工具,更是贷款的“通行证”
对于自雇人士来说,财务报表的作用早已超越税务申报的范畴。
- 财报结构决定贷款额度
- 财报时间决定能否抓住好时机
- 财报背后代表的是对你现金流、收入能力的信任评分
你需要做的,不只是出一份财报,而是让这份财报符合银行的语言、节奏与逻辑。
-
如果你想了解:
- 你的财报能撑起多大额度?
- 哪家银行最适合你目前的收入结构?
- 怎样分配收入能帮助贷款批得更多?
声明:本文中的内容仅供一般情况之用。任何信息、意见、观点和建议,未考虑您的特定财务状况或目标,因此不构成个性化财务建议。建议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,咨询持牌贷款顾问。 贷款顾问寻求建议。
新西兰,自雇人士想申请贷款,除了收入、信用评分等常规因素外,还有一个非常关键却容易被忽视的要素:财报准备时间点。
很多人误以为财报只和报税有关,晚点做也无所谓。但事实上,对于银行而言,财报就是你能否贷款成功的“第一关”。而这关如果没过,不但耽误时机,还可能直接被拒贷,甚至少批几十万纽币。
-
本文将为你系统解析:
- 自雇贷款常见的财报误区
- 不同银行对自雇收入的评估差异
- 如何在财报结构上做出有利于贷款的优化
- 以及:如何选对银行,提升贷款成功率
无论你是trader、company还是 trust 架构的自雇者,这篇文章都值得你收藏。
-
为什么银行不等你报税截止才看财报?
新西兰的报税截止时间是次年 3 月 31 日,但大部分银行不会等到那时候再评估你的贷款资格。
对于银行来说,财报不是为了交税,而是判断你还款能力的核心依据。因此,大多数主流银行会在每年 9 月开始要求客户提交最新一年的财务报表。
部分银行如 Westpac,时间可以宽松至 12 月,但这已属少数。你若拖到来年 3 月才出财报,很可能错过贷款窗口期,甚至影响买房计划。
建议:每年 8 月底前就应主动联系会计师,准备好正式财报,确保 9 月能满足银行要求。
-
新西兰自雇人士申请贷款时最常见的6个财报问题
1. 自己做的报税材料,能拿来申请贷款吗?
不能。银行不接受自行报税或草拟的收入申报材料。
即使你用会计软件做了非常规范的报表,只要没有会计师签字盖章,银行也通常不予认可。
正确做法是:请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格式的年度财报,可大幅提升贷款审批效率与成功率。
-
2. 财报不好看,还有可能批贷款吗?
如果你去年收入下滑或亏损,但今年在慢慢好转,主流银行确实会较为保守。但非银行贷款机构(Non-bank lenders)会更加灵活:
他们可以接受:
- GST 报表
- 企业账户流水
- 会计师出具的说明信
通过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收入状况正在改善,从而提供阶段性贷款支持。
建议做法是:先用非银行渠道过渡,等新一年的收入数据更好看,再转回主流银行争取更低利率。
-
3. 报税中用了很多折旧或扣除,银行会认为我没赚到钱吗
不会。折旧、home office、里程补贴等项目,虽然在报税时降低了账面利润,但并不影响真实现金流。
多数银行在贷款审批时,会把这类费用“加回”利润,不影响可贷款收入。
这意味着你可以既合理避税,又不损害贷款能力。
-
4. 不同的商业结构,会影响贷款方式吗?
会。你的收入如何被计算,与企业结构密切相关。
- Sole Trader(独资经营):收入即为个人收入,最简单直接
- Company(公司):银行会结合公司利润 + 申请人领取的工资/分红来评估
- Trust(信托):结构更灵活,但如果信托分配利润给非申请人,有些银行可能不认可该部分收入
建议:在做财报和利润分配前,主动与贷款顾问和会计师沟通,确保关键收入归属贷款申请人。
-
5. 必须给自己发工资吗?
如果你和伴侣是 100% 股东,公司利润通常会被算入你的个人收入,哪怕不发工资。
但若你有其他合伙人,银行就只能按股份比例计算你可得的利润。此时,发固定工资或分红是最稳妥的方式,更容易被银行接受。
-
6. 为什么同样的财报,不同银行给出的贷款额度差距很大?
这是很多客户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。相同收入、相同报表,在不同银行眼中,贷款额度可能相差几十万纽币。
原因主要包括:
- 有的银行只看最近一年,有的看两年甚至三年的平均
- 有的银行允许将折旧等加回利润,有的完全不认
- 有的按公司税率计算,有的套用高额个人边际税率
- 有的银行不采用 DTI(债务收入比)限制,有的则计算严格
因此,选对银行,比报表本身还重要。策略性地选择匹配你财报结构的银行,是提高贷款额度的关键。
-
总结:财报不只是报税工具,更是贷款的“通行证”
对于自雇人士来说,财务报表的作用早已超越税务申报的范畴。
- 财报结构决定贷款额度
- 财报时间决定能否抓住好时机
- 财报背后代表的是对你现金流、收入能力的信任评分
你需要做的,不只是出一份财报,而是让这份财报符合银行的语言、节奏与逻辑。
-
如果你想了解:
- 你的财报能撑起多大额度?
- 哪家银行最适合你目前的收入结构?
- 怎样分配收入能帮助贷款批得更多?
声明:本文中的内容仅供一般情况之用。任何信息、意见、观点和建议,未考虑您的特定财务状况或目标,因此不构成个性化财务建议。建议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,咨询持牌贷款顾问。 贷款顾问寻求建议。
Archive
- August 2025 (2)
- July 2025 (1)
- June 2025 (2)
- April 2025 (1)
- October 2024 (1)
- July 2024 (1)
- June 2024 (1)
- April 2024 (1)
- January 2024 (1)
- December 2023 (1)
- November 2023 (3)
- October 2023 (3)
- September 2023 (3)
- August 2023 (2)
- July 2023 (4)
- June 2023 (2)
- May 2023 (5)
- April 2023 (4)
- March 2023 (2)
- February 2023 (3)
- November 2022 (4)
- October 2022 (1)
- September 2022 (2)
- August 2022 (1)
- July 2022 (4)
- June 2022 (2)
- April 2022 (1)
- March 2022 (3)
- February 2022 (1)
- December 2021 (3)
- November 2021 (3)
- October 2021 (3)
- September 2021 (3)
- August 2021 (2)
- July 2021 (2)
- June 2021 (2)
- May 2021 (3)
- April 2021 (3)
- March 2021 (3)
- February 2021 (4)
- January 2021 (3)
- December 2020 (3)
- November 2020 (4)
- October 2020 (3)
- September 2020 (2)
- August 2020 (2)
- July 2020 (5)
- June 2020 (3)
- May 2020 (3)
- April 2020 (4)
- March 2020 (4)
- February 2020 (3)
- January 2020 (3)
- December 2019 (1)
- November 2019 (4)
- October 2019 (5)
- September 2019 (4)
- August 2019 (4)
- July 2019 (5)
- June 2019 (4)
- May 2019 (5)
- April 2019 (3)
- March 2019 (5)
- February 2019 (3)
- January 2019 (1)
- November 2018 (1)
- October 2018 (1)
- January 2018 (4)